全球网点
米兰·(milan)中国官方网站-豪宅设计师于果自宅 |600 m²老宅焕新生 ,用空间重塑家庭关系
日期:2025-10-28
|
2900

  一座近二十年的老宅焕发新生,设计师于果的自宅,充分阐述了其“自然与真实”的核心理念。当光影、风景与艺术有机融合,让家不仅是舒适的居所,更是一场对生活方式全面解读。走进设计师于果私宅,是欣赏一座大宅的魅力,亦是解读主人对空间艺术的深度认知。

  于外|自然质朴 深度融合

  在总面积约600m²的建筑中,于果将空间、材质和环境进行深度融合,营造出独特而极具意境的氛围。在材料的选择上,大量使用原生材料,包括灰泥、天然哑光石材、木材、莱姆石、陶砖与陶瓦等,让外立面呈现质朴的肌理感,在风雨侵蚀下的时间痕迹,为这幢房子增添了韵味与深度。

  老建筑特有的大坡屋顶形态,被设计师有效利用。屋面材料延伸至部分墙面,采用一体式陶瓦及陶砖系统,形成墙顶一体化的连续表面,增强建筑的体量感与雕塑性。为与园区、整体风貌相呼应,建立色彩关联,引入陶砖作为局部点缀,同时增添视觉温度。

  占地约200㎡的庭院,采用极简化设计,仅以一条深色流线型步道贯穿场地,其余区域留白予自然景观。庭院景观通过地形微塑,营造出自然起伏的草坪与层次丰富的视觉效果。从点缀的观光树与景观石在不同视角形成节奏与焦点,使空间在行走中不断展开。庭院作为连接室内与外部公园的过渡空间,借助地形与植栽的围合界定领域,既保留私密感,又达成“隔而不断、融而有界”的空间意境。

  下沉式花园通过造景与留白,不仅为地下室引入自然光源,为地下空间的对景;更有效缓解封闭感,打通了室内外视觉通廊,有效扩大视觉面积。让于果和家人在这一方庭院里,时刻领略四季变化的自然之美。

  以内|与美学共生专注生活

  家庭公共区域|诠释自然叙事与静谧光影

  步入住宅,一层的家庭公共区域温馨而静谧。整个一楼家庭空间部分以“结构叙事” 的设计策略,特意保留了原建筑的梁柱结构,让整个空间进行天然的分割与过渡。通过间接照明勾勒梁体轮廓,强化了梁柱的建构逻辑与空间韵律。

  设计师以“自然叙事与静谧光影”为主题,运用极简的材质语言与细腻的光影组织,营造出温馨静谧、富于情感共鸣的家庭核心场域。水泥灰为基础,融合黑色的沉稳,结合极窄钢窗系统最大化地引入自然光与室外景观,为家庭公共区域带来一份独有的视觉美学。醒目的彩色玻璃点缀其中,象征着四季时光变迁,为空间注入时间维度的同时,能感知季节的流转的魅力。

  西厨区域是一层空间的核心枢纽,以其岛台或早餐台为中心,形成洄游动线,弱化了传统客厅的主导地位,进而实现“去客厅化” 的空间重组,构建更开放、交互性更强的居住氛围。在功能上,西厨区域实现了早餐饮用、阅读休闲、咖啡品鉴、下午茶会、插花手作及家庭烘焙于一体的复合型生活空间。

  右侧的多功能集成柜体将电器及器具收纳于同一立面,使用便捷的同时,保证了整洁美观的视觉效果。

  餐厅区域的枕木餐桌,是开启空间风格与叙事感的钥匙,搭配高饱和度色彩营造视觉张力,凭借多层次光影构建通透氛围,形成松弛有度的空间节奏。

  复合功能区域|社交属性与日常使用完美融合

  区别于传统多层建筑采用电梯上下的方式,设计师以悬浮式设计的楼梯来链接每一层空间,在增强空间垂直联系与情感互动的同时,以轻盈的视觉形态削弱了厚重感,更通过其开放通透的架构,促进了楼层间的多维度联系。

  拾级而下,步声在楼梯间形成的回响效应,成为一种独特的家庭感知线索,更增强了家人间的非语言互动与场所认同感。地下一层作为多功能区,与下沉花园相连,并通过天井引入自然光,延续与地上空间相同的使用体验。楼梯间的隐形口袋门作为活动区与楼上生活区的物理分隔,形成动静分区明确的功能布局。

  设计师将地下层定位为复合型娱乐与工作空间,核心区域设置多功能长桌,形成社交中枢,通过开放式布局与弹性功能配置,满足聚会、餐饮、会议等多元化需求。侧墙利用采光天井的设计,引入外界自然光,让户外绿植与景石的光影自然投射在室内,缓解地下空间的压抑封闭感。

  光影的艺术,在这一层空间内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可开启的天窗为植物引入自然光线,斜生的黄花梨与手工凿毛景石构成微型自然景观。而通过精准的光影控制,设计师在景观区与威士忌吧之间构建了一种渐进式的视觉过渡。自然光透过树木形成斑驳的漫射光,与威士忌吧内由宝石质感透光材质过滤后形成的聚焦性内部照明形成对话。

  作为沉浸式休闲的Party 房,则以“复合社交空间”为核心,深色墙面与静音顶板营造出包裹感与私密氛围。开放式布局整合观影、聚会与会议等功能,以智能灯光与声学系统实现氛围的自由切换,畅享每一个惬意的瞬间。

  书房|安放心灵一隅功能切换自如

  作为住宅中专门为阅读、自修和工作而设立的空间,书房承载着独特的意义。南宋楼钥曾有诗云:“百间朗朗三层阁,插架三万轴卷帙。”设计师于果的书房内,书架上同样陈列着他从世界各地带回的收藏与书籍,它们不只是装饰,也是他经历与兴趣的延伸。

  黑白灰的配色逻辑,让书房更显静谧与理性。无论是架上藏书,还是从窗内透入的斑驳光影,都透露出设计师本人的雅致与品位。与此同时,书房又是工作与社交的复合空间;一扇专门的设计,让书房空间又能随意切换开放与私密的不同状态。

  卧室|休憩与放松沉浸式疗愈

  作为私密空间的卧室,设计师更注重于情感的放松与疗养。区别于传统的挑高圆弧形穹顶,减缓了空间的压抑感;灰泥、原木与亚麻沙发共同营造出温润的自然气息,让整个主卧有回归自然、居于森林般的沉浸体验。通透的L型落地窗将公园景观引入室内,隐藏式玻璃门让空间完全打开,模糊了建筑与自然的界限。

  柔软舒适的床品与极简利落线条相对,松软的沙发更是在可调光影与框景视野的协同作用下,更显放松。累了一天的身体与意识,在这样的卧室空间里,轻松沉浸于一场面向自然的深度疗愈。

  卧室延伸的露台,安装曲臂遮阳系统可灵活调控光线,结合周边的景观植被与氛围照明,在微气候设施调节下,形成一个轻盈而舒适的“空中花园”。在这样一个完全放松的区域内,无论是品酒、阅读或下午茶都成为一种沉浸式的休憩与放松。

  结语:

  设计师于果的私宅,在一座近二十年的老宅之上焕新,保留了建筑原有的特质,同时注入现代生活方式的灵活性。设计师通过自身的美学基础与生活体验,对材料、光影、家具与景观的多维度融合,既满足家人对功能的需求,又充满艺术调性与温馨雅致。这座房子的每一细节里都透露着设计师对生活方式与空间艺术的深刻理解,也展现着家所呈现的充满爱与幸活。

  设计师名片

  于果——I C SPACE 创始人、资深设计师。I C SPACE是一家专注豪宅设计的工作室,提供定制化、高品质的建筑、室内、景观、产品等整体解决方案及服务,2017年创立于北京。

  设计师Q A

  Q:作为私宅设计师,当初您为什么选择这套户型不是特别完美的老房子作为自己“家”?您在设计的过程中做了哪些探索?

  A:选择它是因为它独特的可塑性对比,这座20年的老房子也与我来北京打拼的时间相同。这幢房子坐拥小区最好的位置,总建筑面积约600平方米,庭院面积200平方米,包含一处下沉花园,又紧邻园区公园,有很大尺度的景观视野。在设计中以“自然与真实”为核心理念,大量运用具有原生质感与可持续特性的材料,构建空间与环境的对话,以及光、风、景的有机互动。

  Q:您在这个空间里最喜欢的三个设计小细节是什么?您想通过这次的设计表达一种什么样的设计理念 / 生活方式?

  A:主要是三个小细节,一是墙顶一体式陶瓦设计,阳角金属收边,体现现代感。二是两处彩色玻璃的应用,引进色彩缤纷的光影效果,同时四个颜色表达与春夏秋冬的暗喻及联结。第三个是我自己的收藏,这是艺术品的植入,也进一步体现了空间的个性。整个房子通过功能分区与动静分离的空间组织,可以在满足现代生活需求的同时,又赋予老建筑新的生命力与场所精神。

  Q:您对新家的设计构想和家人一样吗?这个房子如何改变了您的家庭日常?

  A:在实际的设计工程中,家人会有更多的要求,但是设计本身就是要通过沟通做减法,来形成共识。入住后,我的新的工作空间舒适度更好,工作可与公司做无缝衔接,也进一步模糊了工作和家的界限。我太太因为有了新空间可以更开放地与她的圈层社交,孩子也因为新的空间性格如外向的设计一样,更加开朗和勇敢自信。

  Q:您如何理解“家”?您认为空间为“家”承载了什么?

  A:对我而言,家是记忆和寂静的时间,家将我们带回缓慢的时间和静默中去,家的寂静能唤起记忆的体验,在此体验中空间与时间融合成同一维度,我们通过此时此地来确认自己,在家空间中感知时间与绵延,生命与死亡。家是容器,在这段容器中有机能和情感,有过去的痕迹和当下的场景在容器中包含着无穷的空间延续。家也是肌肤,家与肌肤的愉悦感相同,对家的体验是对亲密和温暖的体验。当然,家更是一棵参天大树,它生于天地自然中,它强壮有序,可提供独特稳定的底层结构和放射多向动态的枝干网格脉络,让我们意识到天地的深度,梦想浩瀚的天空及无际的星河。

-米兰·(milan)中国官方网站

<返回列表
分享